![]()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及其成形體
专利摘要:
一種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具有下述式(1)表示的第一構造單元及下述式(2)表示的第二構造單元之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具有下述式(1)表示的第一構造單元及下述式(3)表示的第三構造單元之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以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前述第一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0至95質量%,前述第二構造單元及前述第三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至50質量%。□□□ 公开号:TW201302899A 申请号:TW101123401 申请日:2012-06-29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Masami Yonemura;Mayuko Kimura 申请人: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IPC主号:C08L33-00
专利说明: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及其成形體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優異的耐熱性及耐候性,此外其雙折射受到高度的控制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膠組成物及其成形體。 以往,做為透明的光學材料而言,可舉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單獨聚合物(PMMA)所代表的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聚苯乙烯(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聚碳酸酯(PC)等。特別是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因具有優異的透明性、表面硬度、耐侯性等,成形加工性亦為良好,而被廣泛應用於招牌、照明用覆蓋物、汽車零件、裝飾用品等的產業領域。又,因為其光學特性的雙折射小,所以被應用在例如:做為光學光碟、光學膜、塑膠基板等的光學材料取向的光學樹脂。 但係近年來,有各種光學製品的開發,例如,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等的平板顯示器、及小型紅外線感測器、微細光波導、超小型透鏡、處理短波長光的DVD/藍光碟用的採光透鏡(pickup lens)等,對光學材料用的光學樹脂,不只是需要優異的透明性,還需要有高耐熱性及耐候性,低雙折射性及顯著的相位差等的雙折射性的控制。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做為有改良耐熱性的透明的新穎苯乙烯系共聚物,而揭示一種由特定量的苯乙烯、馬來酸酐及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成的苯乙烯系共聚物。又,在專利文獻2及3中,做為具有優異的耐熱變形性及耐水性的共聚物,而揭示一種將由甲基丙烯酸甲酯、馬來酸酐及苯乙烯以特定的比率組合的構造混合物聚合而成的共聚物。 又,在專利文獻4中,做為光學純度良好的耐熱性丙烯酸系樹脂的製造法,而揭示一種將特定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單元及經正烷基取代之馬來醯亞胺單元所成的共聚物,以特定的方法清洗的製造法。又,在專利文獻5中,做為耐熱性樹脂,揭示一種由特定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N-芳基馬來醯亞胺及芳族乙烯化合物所成的構造混合物的共聚物。 但係於專利文獻1至5所揭示的該等共聚物中,在耐候性及低雙折射性上有問題。 再者,近年來,前述的各種光學製品的精密化的結果,除了前述的特性之外,加上做為光學材料而被要求的光學性質的均勻性變得更高度化。具體而言,被認為需要有光學材料的雙折射性的控制(正/負/零),以及不會在光學材料內產生雙折射分佈等。 例如,隨著平板顯示器的大型化,不只是由正面觀看顯示器畫面,由斜面方向觀看的機會也在增加。在這種情況時,由於在顯示裝置的原理上,會產生因觀看的方向而有顯示色變化或對比降低的問題。為了改善這種視野角特性,而需要有光學膜材料,需要將光學膜的雙折射控制近於零的技術,或明顯的控制為正或明顯的控制為負的技術。 又,平板顯示器的大型化的結果,必要之光學材料也大型化,由於因外力的偏歪而在光學材料內產生雙折射分佈,因而發生對比降低的問題。要減少這種雙折射分佈,咸認需有因外力變化引起的雙折射係小,亦即由外力引起的光彈性係數的絕對值小的光學材料。 做為控制雙折射性的技術,有例如,非專利文獻3、4中有揭示一種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苄酯三元共聚物(=52/42/6質量%)明。該共聚物可同時控制雙折射及光彈性係數,可使雙折射及光彈性係數同時為零(零-零雙折射),但有耐熱性不足的問題。 又,專利文獻6中,揭示有含有將甲基丙烯酸酯類構造、馬來醯亞胺類構造、芳族乙烯類構造以特定量共聚合而成的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與將甲基丙烯酸酯類構造、芳族乙烯類構造以特定量共聚而成的共聚物的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又在專利文獻7中,揭示有做為透明耐熱樹脂組成物,係分別以特定的比率含有以特定量甲基丙烯酸酯聚合而成的共聚合物,與以特定量的N-取代順丁醯二醯亞胺(取代基是芳族衍生物)共聚而成的共聚物之透明耐熱樹脂組共聚物。又在專利文獻8中,揭示有做為透明的耐熱性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係分別以特定的比率含有以特定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及芳族乙烯化合物所成的構造混合物的共聚物,與含有特定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的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又,在專利文獻9中,揭示有做為有優異的耐熱性、耐水性、耐衝擊性的熱塑性樹脂,係將特定的馬來醯亞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類以特定量聚合而得的共聚合物,與將甲基丙烯酸甲酯以所特定的量含有的MMA系聚合物,所成的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10中,揭示有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單元70至85重量%與N-取代馬來醯亞胺化合物單體單元15至30重量%所成,在室溫下的固有雙折射在-0.002至+0.002共聚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55-10261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57-153008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公昭63-1964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昭61-252211號公報[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昭61-171708號公報[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平09-255838號公報[專利文獻7]日本特許昭64-79248號公報[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昭62-270648號公報[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平05-086252號公報[專利文獻10]日本特開平06-242301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化學總說,1988年,No.39(學會出版中心)[非專利文獻2]月刊顯示器,2005年,4月號[非專利文獻3]成形加工,2009年,第21巻,第7號,426頁[非專利文獻4]Macromolecules,2006,39,3019-30 但係專利文獻6的實施例中,只有揭示使用做為馬來醯亞胺類構造之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實例,再者為了要賦予所希望的耐熱性及光學性質,而限定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為佳。又,在專利文獻6說明的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沒有著眼於全光線透過率,濁度(haze),黄變度(YI)以外的光學特性,關於雙折射性亦無評價。而且其耐熱性也有無法充份滿足做為現在要求的耐熱性的問題。 又,專利文獻7中,只有揭示使用做為馬來醯亞胺類構造的具有芳族衍生物作為取代基之馬來醯亞胺的實例,又,對光學特性(透明性,低雙折射性,等)雖有說明,不過是只評價做為射出成形體的碟片基板的雙折射率,關於在成形體內的雙折射分佈等則沒有給予任何教示。 又,專利文獻8中,對透明性(全光線透過率,濁度(haze),黄變度(YI)有說明,但沒有揭示關於雙折射性能所給予之教示。再者,在專利文獻9中,對關於透明性(金光線透過率,濁度(haze),黄變度(YI)或雙折射性並沒有給予揭示任何教示。 又,在專利文獻10中,有對於固有雙折射率的說明,但沒有對於有關光彈性係數的啟示,並不一定能說其光學特性是充分的。 亦即,在先前技術的範圍內,不存在可提供有透明性,耐熱性及耐候性優異,並其光學特性(雙折射性及光彈性係數)受高度控制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及由其所成的成形體的技術。 是以,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透明性,耐熱性及耐候性優異,並其光學特性(雙折射性及光彈性係數)受高度控制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以及由該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成形體。 本發明係,發現了某特定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具有優異的透明性、耐熱性及耐候性,並且其雙折射性可受高度控制的可驚訝的事實者。 亦即,本發明係有關於下述各項。 [1]一種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第一構造單元及下述式(2)表示的第二構造單元,以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第一構造單元及下述式(3)表示的第三構造單元,以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前述第一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0至95質量%,前述的第二構造單元及上述第三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至50質量%。 [式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碳數5至12的環烷基、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碳數6至14的芳基,或者,具有選自下列A群組之的至少1種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 A群組: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及碳數1至12之烷基。] [式中,R2表示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碳數6至14的芳基,或者,具有至少1種選自下列B群組之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R3及R4係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或碳數6至14的芳基。 B群組: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烷基及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 [式中,R5表示氫原子、碳數3至12的環烷基、碳數1至12之烷基,或者,具有至少1種選自下列C群組之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基,R6及R7係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或碳數6至14的芳基。 C群組:鹵原子、羥基、硝基及碳數1至12之烷氧基。] [2]如[1]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以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前述第二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0.1至49.9質量%,前述第三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0.1至49.9質量%。 [3]如[1]或[2]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以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之總量為基準計,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具有50至95質量%的前述第一構造單元及5至50質量%的前述第二構造單元。 [4]如[1]至[3]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以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之總量為基準計,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具有50至95質量%的前述第一構造單元及5至50質量%的前述第三構造單元。 [5]如[1]至[4]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R1是甲基或苄基,前述R2是苯基或具有至少1種選自下列B群組之取代基的苯基,前述R5是環己基。 [6]如[1]至[5]任一項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以GPC測定法測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是3000至100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Mw對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比Mw/Mn係1至10。 [7]如[1]至[6]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以GPC測定法測定的聚甲基丙烯酸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是3000至100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Mw對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比Mw/Mn係1至10。 [8]如[1]至[7]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光彈性係數的絕對值是3.0×10-12Pa-1以下。 [9]如[1]至[8]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當其成形為一軸延伸膜時,設該一軸延伸膜的雙折射為△n,延伸倍率為S時,在下述的最小平方法近似直線關係式(a)的斜率K滿足下述式(b)。 △n=K×S+C………(a) | K |=≦0.30×10-5………(b) [式中,C係常數,表示無延伸時的雙折射。] [10]如[1]至[9]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膜成形時的面內方向的相位差Re的絕對值係,以100μm厚度換算,在30nm以下。 [11]如[1]至[10]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膜成形時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絕對值係,以100μm厚度換算,在30nm以下。 [12]如[1]至[11]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玻璃轉移溫度Tg在120℃以上。 [13]如[1]至[12]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膜成形時的全光線透過率是以100μm厚度換算,在85%以上。 [14]一種成形體,係包括如[1]至[13]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15]一種膜狀或片狀成形體,係包括如[1]至[13]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16]一種膜狀或片狀成形體,係將經壓出成形而成形的包括將如[1]至[13]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樹脂片,至少向一軸方向延伸而成。 [17]一種膜狀或片狀成形體,係將以溶液鑄塑成形而成形的包括將如[1]至[13]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樹脂片,至少向一軸向延伸而成。 [18]一種偏光板保護膜,包括如[14]至[17]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19]一種相位差膜,包括如[14]至[17]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20]一種相位差板,包括如[14]至[17]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20]一種透明塑膠基板,包括如[14]至[17]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22]一種透鏡,包括如[14]至[17]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以及由該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成形體,該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有優異的透明性、耐熱性,其光學特性(雙折射及光彈性係數)受到高度控制。 下面說明本發明的合適的實施形態。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有第一構造單元及第二構造單元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有第一構造單元及第三構造單元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 在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第一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0至95質量%,第二構造單元及第三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至95質量%。 在下面分別說明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合適的實施態樣。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 本實施形態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具有第一構造單元及第二構造單元。 (第一構造單元) 第一構造單元是由下述式(1)表示的構造單元。 式中,R1係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碳數5至12的環烷基、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碳數6至14的芳基,或者,具有選自下列A群組之的至少1種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這裡,A群組是由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及碳數1至12之烷基所組成的群組。 又,在本說明書中,烷基是可為直鏈狀或分支狀。又,芳基烷基中之烷基及烷氧基中之烷基係可為直鏈狀或分支狀。 R1中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碳數1至6之烷基為佳,碳數1至4之烷基更佳。又,對R1中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可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月桂基等,其中,由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的透明性及耐候性更加提高之點而言,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係為合適,甲基更為合適。 又,對R1中碳數5至12的環烷基而言,可舉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三環癸基、雙環辛基、三環十二烷基、異冰片基(isobornyl group)、金剛烷基、四環十二烷基等,其中,環戊基、環己基、環辛基、三環癸基、雙環辛基、三環十二烷基、異冰片基為合適。 又,R1的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而言,可舉苄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3-苯基丙基、6-苯基己基、8-苯基辛基,其中,苄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3-苯基丙基為合適。 又,R1的碳數6至14的芳基而言,可舉苯基,萘基,蒽基等,其中,苯基為合適。 又,R1可以是有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這裡取代基是選自由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及碳數1至12之烷基所組成的群組(A群組)的基。 對R1是有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而言,有取代基的苯基為佳。又,有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而言,可舉2,4,6-三溴苯基、2-氯苯基、4-氯苯基、2-溴苯基、4-溴苯基,2-甲基苯基,4-甲基苯基,2-乙基苯基,4-乙基苯基,2-甲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2-硝苯基,4-硝苯基,2,4,6-三甲基苯基等,其中對可賦予難燃性之點而言,2,4,6-三溴苯基為合適。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中的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50至90質量%為佳,60至90質量%較佳,70至90質量%更佳。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可只含有1種的第一構造單元,含有2種以上的第一構造單元也可以。 例如,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以有R1是烷基的構造單元,與R1是芳基烷基或芳基的構造單元。此時後者之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0.1至10質量%為佳,0.1至8質量%較佳,0.1至6質量%更佳。在此範圍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可以在不帶來大的耐熱性降低的同時,得到雙折射等的光學特性的改良效果。 第一構造單元係例如,可由選自甲基丙烯酸單體及甲基丙烯酸甲酯類第一單體形成。第一單體係可由下述式(1-a)表示。 式中,R1是與式(1)的R1具有相同意義。 甲基丙烯酸甲酯類而言,例如可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烷酯;甲基丙烯酸環戊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環辛酯、甲基丙烯酸環癸酯、甲基丙烯酸雙環辛酯、甲基丙烯酸環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環烷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1-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苯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4,6-三溴苯酯等的甲基丙烯酸芳系酯;等。該等第一單體係具有單獨使用及2種以上並用的情況。 (第二構造單元) 第二構造單元係下述式(2)表示的構造單元。 式中,R2是表示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碳數6至14的芳基,或者,具有至少1種選自下列B群組之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R3及R4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或碳數6至14的芳基。B群組係由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及碳數1至12之烷基及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所組成的群組。 對R2中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而言,可舉苄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3-苯基丙基、6-苯基己基、8-苯基辛基,其中,對進一步提高耐熱性及低雙折射性等的光學特性之點而言,苄基為合適。 又,對R2中碳數6至14的芳基而言,可舉苯基、萘基、蒽基等,其中,對進一步提高耐熱性及低雙折射性等的光學特性之點而言,苯基為合適。 又,R2可以是有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這裡的取代基是選自由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及碳數1至12之烷基及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所組成的群組(B群組)的基。 做為取代基的鹵原子而言,可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做為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氧基而言,碳數1至10之烷氧基為佳,碳數1至8之烷氧基較佳。又,做為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氧基而言,可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氧基、1-癸氧基、1-十二烷氧基等。 做為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基及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而言,可例示在R1的做為碳數1至12之烷基及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而例示的基。 對R2中有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而言,以有取代基的苯基、有取代基的萘基為佳。又,有取代基的碳數6至14的芳基而言,可舉2,4,6-三溴苯基、2-氯苯基、4-氯苯基、2-溴苯基、4-溴苯基、2-甲基苯基、4-甲基苯基、2-乙基苯基、4-乙基苯基、2-甲氧苯基、4-甲氧苯基、2-硝苯基、4-硝苯基、2,4,6-三甲基苯基等,其中對可賦予難燃性的點而言以2,4,6-三溴苯基為合適。 對R3及R4中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以碳數1至6之烷基為佳,碳數1至4之烷基較佳。又,R3及R4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可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月桂基等,其中,對更加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的透明性及耐候性之點而言,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為合適,甲基更合適。 對R3及R4中碳數6至14的芳基而言,可舉苯基、萘基、蒽基等,其中,對進一步提高耐熱性及低雙折射性等的光學特性的點而言,苯基為合適。 R3及R4係以氫原子、碳數1至4之烷基或苯基為佳,較佳為氫原子。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中的第二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0.1至49.9質量%為佳,0.1至35質量%較佳,0.1至20質量%更佳。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以只含1種第二構造單元,也可以含2種以上的第二構造單元。 第二構造單元係例如,由選自下述式(2-a)表示的N-取代馬來醯亞胺化合物的第二單體所形成。 式中,R2,R3及R4係各分別與式(2)的R2,R3及R4具有相同意義。 對第二單體而言,可舉N-苯基馬來醯亞胺、N-苄基馬來醯亞胺、N-(2-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4-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4-溴苯基)馬來醯亞胺、N-(2-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乙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甲氧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硝苯基)馬來醯亞胺、N-((2,4,6-三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4-苄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4,6-三溴苯基)馬來醯亞胺、N-萘基馬來醯亞胺、N-蒽基馬來醯亞胺、3-甲基-1-苯基-1H-吡咯-2,5-二酮、3,4-二甲基-1-苯基-1H-吡咯-2,5-二酮、1,3-二苯-1H-吡咯-2,5-二酮、1,3,4-三苯基-1H-吡咯-2,5-二酮等。該等第二單體係有單獨使用的情況,也有2種以上併用的情況。 (第四構造單元)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以再進一步含有上述以外的構造單元。例如,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在不損傷發明的目的之範圍內,可與上述的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共聚合的來自其他的單體的構造單元。在下面,在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構造單元中,將不屬於上述第一構造單元、上述的第二構造單元及後述的第三構造單元的構造單元稱為第四構造單元。 對可共聚合的其他的單體而言,可舉芳族乙烯類;不飽和腈;有環己基、苄基、或碳數1至18之烷基的丙烯酸酯;烯烴;二烯;乙烯醚;乙烯酯;氟化乙烯類;丙酸烯丙酯等的飽和脂肪酸單羧酸的烯丙酯或甲基烯丙酸酯;多價(甲基)丙烯酸酯;多價烯丙酯(polyallylate);環氧丙基(glycidvl)化合物;不飽和羧酸類等。其他的單體係可以是選自由該等群組中的1種或2種以上的組合。 對上述芳族乙烯類而言,可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等。對上述不飽和腈而言,可舉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基丙烯腈、苯基丙烯腈等。又,對上述丙烯酸酯而言,可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第三丁酯、丙烯酸戊酯、丙烯酸異戊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癸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環己酯、丙烯酸苄酯等。 又,對上述烯烴而言,可舉乙烯、丙烯、異丁烯、二異丁烯等。又,對上述二烯而言,可舉丁二烯、異戊二烯等。又,對上述乙烯醚而言,可舉甲基乙烯醚、丁基乙烯醚等。又,對上述乙烯酯而言,可舉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又,對上述氟化乙烯類而言,可舉氟化乙烯等。 上述多價(甲基)丙烯酸酯而言,可舉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ethylolpropane trimethacrylate),己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pentaerythritol tetra(meth)acrylate),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的環氧乙烷或環氧丙烷加合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鹵化雙酚A的環氧乙烷或環氧丙烷加合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酯(isocyanurate)的環氧乙烷或環氧丙烷加合物的二、或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多價烯丙酯單體而言,可舉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iallyl phthalate),異三聚氰酸三烯丙酯(triallyl isocyanurate)等。環氧丙基(glycidyl)化合物單體而言,可舉(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及烯丙基黃氧丙基醚(allyl glycidyl ether)。不飽和羧酸單體而言,可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伊康酸(itaconic acid),馬來酸,反丁烯二酸,及該等的半酯化物或酸酐。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中的第四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0至20質量%為佳,0.1至15質量%較佳,0.1至10質量%更佳。當第四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上述範圍時,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吸濕性得到改善。由耐候性的觀點而言,第四構造單元的含有量未達10質量%為佳,未達7質量%較佳。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以只含1種第四構造單元,也可以含2種以上的第四構造單元。 做為第四構造單元之一實例,可舉下述式(4)表示的構造單元。 式中,R8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至12之烷基,R9表示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的之烷基或碳數1至12之烷氧基,a是表示1至3的整數。 對R8中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碳數1至10之烷基為佳,碳數1至8之烷基更佳。又,對R8中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可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1-癸基、1-十二烷基等,其中以甲基為合適。 對R8中的鹵原子而言,可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又,對R9中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碳數1至10之烷基為佳,碳數1至8之烷基更佳。又,對R9中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可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1-癸基、1-十二烷基等,其中,在進一步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的透明性及耐候性的點而言,以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為合適,甲基更為合適。 又,對R9中的碳數1至12之烷氧基而言,碳數1至10之烷氧基為佳,碳數1至8之烷氧基較佳。又,對做為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氧基而言,可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三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1-癸氧基、1-十二烷氧基等,其中,甲氧基為合適。 式(4)表示的構造單元係例如,可由下述式(4-a)表示的單體形成。 式中,R8,R9及a各分別與式(4)中的R8、R9及a具有相同意義。 對式(4-a)表示的單體而言,例如,可舉苯乙烯、2-甲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2,5-二甲基苯乙烯、2-甲基-4-氯苯乙烯、2,4,6-三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順-β-甲基苯乙烯、反β-甲基苯乙烯、4-甲基-α-甲基苯乙烯、4-氟-α-甲基苯乙烯、4-氯-α-甲基苯乙烯、4-溴-α-甲基苯乙烯、4-第三丁苯乙烯、2-氟苯乙烯、3-氟苯乙烯、4-氟苯乙烯、2,4-二氟苯乙烯、2-氯苯乙烯、3-氯苯乙烯、4-氯苯乙烯、2,4-二氯苯乙烯、2,6-二氯苯乙烯、2-溴苯乙烯、3-溴苯乙烯、4-溴苯乙烯、2,4-二溴苯乙烯、α-溴苯乙烯、β-溴苯乙烯、2-羥基苯乙烯、4-羥基苯乙烯等,其中,容易共聚合等而以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為佳。該等單體係具有單獨使用的情況,也有2種以上併用的情況。 以GPC測定法換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得到之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係以3000至1000000為佳。重量平均分子量Mw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對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賦予充分的強度,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成形體的強度。重量平均分子量Mw係較佳為4000至800000,更佳為5000至500000。 以GPC測定法換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得到之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分子量分佈(Mw/Mn)係以1至10為佳,對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可賦予適於成形加工的樹脂黏度的觀點而言,在1.1至7.0較佳,1.2至5.0更佳,也可以成為1.5至4.0。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Tg)係以120℃以上為佳。Tg在120℃以上時,對做為近年來的透鏡成形體、液晶顯示器用膜成形體而言具有必要的充分的耐熱性。Tg在130℃以上係佳,較佳是135℃以上。另一方面,對Tg的上限而言,在180℃以下為佳。 本態樣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選自由第一構造單元、第二構造單元及第四構造單元所組成的群組的構造單元所構成的樹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50至95質量%,第二構造單元的含量在5至50質量%,第四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0至20質量%。 本態樣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在兩末端外,由選自由第一構造單元、第二構造單元及第四構造單元所組成的群組的構造單元所構成,所以第一構造單元、第二構造單元及第四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約為100質量%。 本態樣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與後述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合適的一態樣組合使用為佳。如此,本發明的效果更能顯著奏效。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 (第一構造單元)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所有的第一構造單元係可例示與做為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第一構造單元而例示的構造單元同樣的構造單元。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50至95質量%為佳,60至90質量%較佳,70至90質量%更佳。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以只含1種第一構造單元,也可以含2種以上之第一構造單元。又,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中,做為第一構造單元,可含有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所含的第一構造單元同樣的構造單元,也可以含有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所含的第一構造單元不同樣的構造單元。 (第三構造單元) 第三構造單元係由下述式(3)表示的構造單元。 式中,R5是表示氫原子,碳數3至12的環烷基,碳數1至12之烷基,或者,有下述C群組所選的至少1種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基,R6及R7是各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或碳數6至14的芳基。C群組是由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所組成的群組。 對R5中碳數3至12的環烷基而言,可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三環癸基、雙環辛基、三環十二烷基、異冰片基、金剛烷基、四環十二烷基等,其中,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為合適,對可在更加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耐候性及透明性等的光學特性的同時,賦予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低吸水性的點而言,以環己基較合適。 又,對R5中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碳數1至10之烷基為佳,碳數1至8之烷基更佳。又,R5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以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十二烷基、正十八烷基、2-乙基己基、1-癸基、1-十二烷基等,其中,為更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耐侯性及透明性等的光學特性,以甲基,乙基,異丙基為合適。 又,R5也可以是有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基,這裡取代基是選自由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所組成的群組(C群組)的基。 對取代基的鹵原子而言,可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對做為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氧基而言,碳數1至10之烷氧基為佳,碳數1至8之烷氧基較佳。又,做為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氧基而言,可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三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1-癸氧基,1-十二烷氧基等。 在R5中,對做為有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可舉二氯甲基、三氯甲基、三氟乙基、羥基乙基等,其中以三氟甲基為合適。 在R6及R7中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以碳數1至6之烷基為佳,碳數1至4之烷基更佳。又,在R6及R7中的碳數1至12之烷基而言,可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月桂基等,其中,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的透明性及耐候性會更提高的點而言,甲基、乙基、R-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為合適,而以甲基較合適。 在R6及R7中的碳數6至12的芳基而言,可舉苯基、萘基、蒽基等,其中,由耐熱性及低雙折射性等的光學特性會更提高的點而言,以苯基為合適。 R6及R7係氫原子、碳數1至4之烷基或苯基為佳,氫原子較佳。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中的第三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0.1至49.9質量%為佳,0.1至40質量%較佳,0.1至35質量%更佳。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以只含1種第三構造單元,也可以含2種以上的第三構造單元。 第三構造單元係由下述式(3-a)表示的N-取代馬來醯亞胺化合物所選的第三單體所形成。 式中,R5、R6及R7係各分別與式(3)的R5、R6及R7具有相同意義。 對第三單體而言,可舉N-甲基馬來醯亞胺、N-乙基馬來醯亞胺、N-正丙基馬來醯亞胺、N-異丙基馬來醯亞胺、N-正丁基馬來醯亞胺、N-異丁基馬來醯亞胺、N-第二丁基馬來醯亞胺、N-第三丁基馬來醯亞胺、N-正戊基馬來醯亞胺、N-正己基馬來醯亞胺、N-正庚基馬來醯亞胺、N-正辛基馬來醯亞胺、N-月桂基馬來醯亞胺、N-硬脂基馬來醯亞胺、N-環丙基馬來醯亞胺、N-環丁基馬來醯亞胺、N-環苄基馬來醯亞胺、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環庚基馬來醯亞胺、N-環辛基馬來醯亞胺、1-環己基-3-甲基-1H-丙基-2,5-二酮、1-環己基-3,4-二甲基-1H-吡咯-2,5-二酮、1-環己基-3-苯基-1H-吡咯-2,5-二酮、1-環己基-3,4-苯基-1H-吡咯-2,5-二酮等。該等第三單體係具有單獨使用的情況也有2種以上併用的情況。 (第四構造單元)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也可以含有上述以外的單體。例如,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在不損傷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可再含有與上述第一單體及上述第三單體可形成共聚物的來自其他單體的構造單元。在下面,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構造單元以外的構造單元總稱為第五構造單元。 在第二丙烯酸系樹脂所含的第五構造單元而言,可例示與做為第四構造單元而例示的構造單元相同的構造單元。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以只含1種第五構造單元,也可以含2種以上的第五構造單元。又,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中,做為第五構造單元,可以有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所具有的第四構造單元相同的構造單元,也可以有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有具的第四構造單元不相同的構造單元。 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中的第五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0.1至20質量為佳,0.1至15質量%較佳,0.1至10質量%更佳。第五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上述範圍,則可改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吸濕性。由耐候性的觀點而言,第五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未達10質量%為佳,未達7質量%較佳。 以GPC測定法換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得到之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係以3000至1000000為佳。重量平均分子量Mw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對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賦予充分的強度,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成形體的強度。重量平均分子量Mw係較佳是4000至800000,更佳是5000至500000。 以GPC測定法換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得到之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分子量分佈(Mw/Mn)係以1至10為佳,對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可賦予適於成形加工的樹脂黏度的觀點而言,在1.1至7.0較佳,1.2至5.0更佳,也可以成為1.5至4.0。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Tg)係120℃以上為佳。Tg在120℃以上時,對做為近年來的透鏡成形體、液晶顯示器用膜成形體而言具有必要的充分的耐熱性。Tg係在130℃以上為佳,較佳是135℃以上。另一方面,對Tg的上限而言,在180℃以下為佳。 以下將例示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合適的一態樣。 本態樣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由第一構造單元、第三構造單元及第五構造單元所組成的群組中選擇的構造單元所構成的樹脂,以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50至95質量%,第三構造單元的含量在5至50質量%,第五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0至20質量%。 本態樣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在兩末端外,是選自由第一構造單元、第三構造單元及第四構造單元所組成的群組的構造單元所構成,所以第一構造單元、第三構造單元及第五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約為100質量%。 本態樣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與上述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合適的一態樣組合使用為佳。如此,本發明的效果更能顯著奏效。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製造方法)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都可以由下述的聚合製程而得。又,可以由下述去揮發(devolatilization)製程而精製。 (聚合製程)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係可藉由將含有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的單體(A)加以聚合而得。又,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係可藉由將含有第一單體及第三單體的單體(B)加以聚合而得。就其聚合方法而言,例如,可使用鑄塑聚合,塊狀聚合,懸浮聚合,溶液聚合,乳化聚合,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 radical polymerizqation),陰離子聚合等的一般採用的聚合方法。 要將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使用做為光學材料用途時,盡量避免微小雜質的混入為佳,由此觀點而言丙烯酸系樹脂的聚合方法係以不使用懸浮劑或乳化劑的鑄塑聚合或溶液聚合為佳。 又,就聚合形式而言,例如,批次聚合法,連續聚合法的任一方法都可以使用。由聚合操作簡單的觀點而言,批次聚合法為佳,由得到組成更均勻的聚合物觀點而言則使用連續聚合法為佳。 聚合反應時的溫度及聚合時間係視使用的單體的種類及比率而可做適宜調整,而例如聚合溫度為0至150℃,聚合時間為0.5至24小時,較佳是聚合溫度為80至150℃,聚合時間為1至12小時。 在聚合反應中使用溶劑的情況,就聚合溶劑而言,例如可舉甲苯、二甲苯、乙苯等的芳族烴系溶劑;甲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等的酮系溶劑;四氫呋喃等的醚系溶劑。該等溶劑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2種以上併用。若使用的溶劑的沸點過高,最後所得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殘留揮發性成分會增多,所以沸點在50至200℃的溶劑為佳。 聚合反應時,可視需要添加聚合起始劑。聚合起始劑而言,可以使用在一般自由基聚合上使用的任意的起始劑,例如可舉氫過氧化異丙苯(cumene hydroperoxide)、氫過氧化二異丙苯、過氧化二第三丁基、過氧化月桂醯、過氧化苯、第三丁基過氧化異丙基碳酸酯、過氧化三級戊基-2-乙基己酸酯等的有機過氧化物;2,2’-偶氮雙(異丁腈)、1,1’-偶氮雙(環己基甲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二甲基-2,2’-偶氮雙異丁酸酯等的偶氮化合物。該等聚合起始劑係單獨使用也可以,2種以上併用也可以。 聚合起始劑的使用量係組合單體的組合及反應條件等而適宜設定即可,雖無特別限定,但較佳是在0.005至5質量%的範圍內使用。 視需要使用在聚合反應中的分子量調節劑係在一般性的自由基聚合中使用的任意的調節劑,例如可舉丁硫醇、辛硫醇、十二烷硫醇硫二醇酸2-乙基己酯等的特佳之硫醇化合物。該等分子量調節劑係以能控制聚合度在前述的範圍內的濃度範圍而添加。 又,在聚合反應時,可視需要而添加有機磷系化合物或有機酸。有該等化合物的共存,則可期望有抑制副反應、減低未反應的N-取代順丁烯醯亞胺量等的較佳的效果。如此,成形加工所得丙烯酸系樹脂或含有該樹脂的丙烯酸系可塑性樹脂組物時,會有減低加工時的著色的情況。 就有機磷系化合物而言,例如可舉烷基(芳基)亞磷酸及其二酯或單酯;二烷基(芳基)膦酸及其酯類;烷基(芳基)磷酸及其二酯或單酯;烷亞膦酸及其酯類,亞磷酸二酯,亞磷酸單酯,磷酸三酯等。該等有機磷系化合物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併用2種以上。對於單體的總量,有機磷系化合物的使用量係較佳為在0.001至5.0質量%。 另一方面,有機酸而言,例如可舉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硬脂酸、油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苯甲酸、環己烷甲酸、鄰苯二甲酸、異鄰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等及該等之酸酐等。該等有機酸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併用2種以上。對於單體的總量,有機酸的使用量係較佳為在0.001至1.0質量%。 要做聚合反應時,以聚合體濃度10質量%以上95質量%以下實施為佳。聚合體濃度在10質量%以上則易於調整分子量與分子量分佈,在95質量%以下則可以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體。又,由聚合反應熱的除熱管理的觀點而言,聚合體濃度佳是在75質量%以下,較佳是60質量%以下。 另一方面,由適當保持所得的聚合反應液的黏度的觀點而言,合適地添加聚合溶劑為佳。保持適當的反應液黏度,則容易控制除熱,可抑制反應液中的微凝膠的產生。特別係在黏度會上升的聚合反應後半期中適宜添加聚合溶劑而控制聚合體濃度在50質量%以下為佳。 將聚合溶劑適宜添加於聚合反應液的形態而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以連續添加聚合溶劑,也可以間歇性地添加聚合溶劑。藉由如此控制聚合反應中生成的丙烯酸系樹脂的濃度,則可提高反應器內部的濃度的均勻性,可為與聚合反應初期裝填時使用的溶劑不同樣種類的溶劑,但使用與聚合反應初期裝填時使用的溶劑同樣種類的溶劑為佳。又,添加的聚合溶劑係可以只有1種的單一溶劑,也可以為2種以上的混合溶劑。 以懸浮聚合法聚合丙烯系樹脂時,係在水性介質中,添加懸浮劑及視需要添加之懸浮助劑而進行。就懸浮劑而言,有聚乙烯醇、甲基纖維素、聚丙烯酸醯胺等的水溶性高分子,磷酸鈣、焦性磷酸鎂等的無機物質等。對單體的總量,水溶性高分子係使用0.03至1質量%為佳,對單體的總量,無機物質係使用0.05至0.5質量%為佳。就懸浮助劑而言,有十二烷苯基磺酸鈉等的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使用無機物質做為懸浮劑而時,使用懸浮助劑為佳。對單體的總量,懸浮助劑係使用0.001至0.02質量%為佳。 (去揮發製程) 去揮發製程係意指將聚合溶劑、殘留單體、水分等的揮發性成分,視需要而在減壓加熱條件下做除去處理的製程。若此除去處理不充分,則所得的丙烯酸系樹脂的殘留揮發性成分多,造成在成形時因變質等而著色、或有產生泡或條紋(silver streak)等的成形不良的情況。對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殘留揮發性成分量係以0.5質量%以下為佳,較佳是0.4質量%以下,更佳是0.3%以下。殘留揮發性成分量係相當於在前述的聚合反應時未反應的殘留單體、聚合溶劑、副反應生成物的合計量。 使用於去揮發製程的裝置而言,例如可舉由熱交換器與去揮發槽所成的去揮發裝置;附有排氣孔的壓出機;將去揮發裝置與壓出機串連配置的裝置等。使用附有排氣孔的壓出機時,排氣孔可以有1個或多數個,但有多數個的排氣孔的壓出機為佳。 去揮發製程的溫度係以150至350℃為佳,較佳是170至330℃,更佳是200至300℃。若此溫度未達150℃,則殘留揮發性成分有增多的情況。相反的,若此溫度超過350℃,則所得的丙烯酸系樹有產生著色或分解的情況。 在去揮發製程的壓力係佳是931至1.33百帕(hPa,700至1毫米汞柱(mmHg)),較佳是800至13.3hPa(600至10mmHg),更佳是667至20.0hPa(500至15mmHg)。此壓力超過931hPa(700mmHg),則揮發性成分有容易殘留的情況。反過來,壓力未達1.33hPa(1mmHg)時,則工業性的實施有困難的情況。 處理時間係視殘留揮發性成分的量而適宜選擇,但為了抑制所得的丙烯酸系樹脂的著色及分解,越短越佳。 聚合反應時的單體反應轉化率低的情況時,在聚合液中殘留有多量未反應單體。此時,要減少所得丙烯酸系樹脂的殘留揮發性成分量則需以高的處理溫度及長時間處理,如此就容易產生著色及分解的問題。例如,將芳族烴系溶劑、烴系溶劑,或醇系溶劑等添加於聚合溶液後,以均質機(乳化分散)處理,可將未反應單體以液-液抽出、固-液抽出等的做前處理而由聚合反應液分離。將經前處理單體分離後的聚合反應液供給前述的去揮發製程,則可易於將所得的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中殘留的單體的合計抑制在0.5質量%以下。 在丙烯酸系樹脂所含的雜質數,在用於光學用的情況時越少越佳。對減少雜物數的方法而言,可舉在聚合反應製程、去揮發製程、及後述的成形製程中,將丙烯酸系樹脂的溶液或熔融液,例如,以過濾精度1.5至15μm的葉片式聚合物過濾器(leaf disc type polymer filter)等過濾的方法。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第一單元的總含有量有50至95質量%,第二構造單元及前述第三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有5至50質量%。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做為必需成分之來自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第二構造單元,與來自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第三構造單元。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可藉由如此的構成,得到優異的透明性及耐熱性,並呈現良好的耐候性。再者,可將後述的光學特性(雙折射及光彈性係數),高度控制在明顯的值(正/負/零)的較佳的效果。換言之,在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中,只含其中之一的樹脂組成物,則不單只能得到透明性、耐熱性、耐候性不充分的組成物,光學特性的控制也會落在可滿足的範圍之外。 為更加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透明性及耐候性,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在熱力學上互相有相溶性為佳。 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組合比(質量比)係在1/99至99/1的範圍內為佳,較佳是在5/95至95/5的範圍內。該組合比依耐熱性、光學特性(雙折射及光彈性係數)之需要在本發明的範圍內自由改變組合比,也不會損傷透明性、耐候性等的其他物性。 另一方面,對所得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有要求提高成形時的加工性的情況。這種情況時,可由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分別設定為不同的值,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在成形時的加工性。 具體而言,藉由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之差(以下有時稱為「平均分子量差」)設定為10000以上,可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在成形時的加工性。由更加提高加工性的觀點而言,平均分子量差在15000以上較佳,20000以上更佳。 平均分子量差在10000以上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比較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設玻璃轉移溫度高的丙烯酸系樹脂為「高Tg樹脂」,玻璃轉移溫度較低的丙烯酸系樹脂為「低Tg樹脂」時,高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比低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小為佳。平均分子量差有10000以上,而高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比低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大時,熔融混合時的均勻性降低,有產生成形體的外觀不良的情況。反過來,如是滿足上述的Tg與重量平均分子量的關係的組合的話,可確實得到熔融混合時的均勻性,可確實防止成形體外觀不良的發生。 這裡,相對上重量平均分子量低的丙烯酸系樹脂(以下,有時稱為「低分子量體」)係對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流動性有影響的要素,相對上重量平均分子量高的丙烯酸系樹脂(以下,有時稱為「高分子量體」)係對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成形體的機械強度有影響的要素。又,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混合狀態係會影響成形體的透明性及外觀。 為在不損傷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透明性之下得更優異的加工性,高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在5000至400000(較佳是10000至300000,更佳是20000至250000),低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在80000至800000(較佳是90000至500000,更佳是100000至400000),低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大於高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10000以上為佳。 高Tg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5000則缺乏加工性的改良效果,比400000大則由於流動性的降低而有產生加工性的惡化之可能。 又,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折射率dA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折射率dB的折射率差△d以未達0.04為佳,未達0.03較佳,未達0.02更佳。如是滿足這種折射率差△d,則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可形成透明性更優異的相溶的均勻相。 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第一構造單元係為保持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的優異的透明性,耐候性及機械特性起見,含有比其他的構造單元更優勢的量為佳。因此,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50至95質量%。以60至95質量%為佳,較佳是65至95質量%,更佳是70至90質量%,最佳是70至85質量%。當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此範圍時,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具有更優異的透明性、耐候性及機械特性。 又,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第二構造單元及第三構造單元的總合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在5至50質量%。以5至40質量%為佳,較佳是10至35質量%,更佳是10至30質量%,最佳是15至30質量%。當第二構造單元位及第三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在此範圍內時,可更提高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耐熱性,且在耐侯性,光學特性(雙折射與光彈性係數)也可得到較佳的改良效果。 又,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第二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以0.1至49.9質量%為佳,較佳是0.1至20質量%,更佳是0.1至18質量%。最佳係0.1至16質量%。當第二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此範圍內時,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具有更優異的透明性,耐候性及機械特性。 又,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第三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以0.1至49.9質量%為佳,較佳是0.1至40質量%,更佳是0.1至35質量%。最佳是0.1至30質量%。第三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此範圍內時,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具有更優異的透明性,耐候性及機械特性。 再者,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含有第四構造單元及/或第五構造單元則有改善吸濕性的傾向。在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的第四構造單元及第五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以0至20質量%為佳,較佳是0至15質量%,更佳是0至10質量%。 做為各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之一實例,例如,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50至95質量%,第二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0.1至49.9質量%,第三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0.1至49.9質量%,第四構造單元及第五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在0至20質量%為佳。 又,以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第一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50至95質量%,第二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0.1至20質量%,第三構造單元的含有量在0.1至49.9質量%,第四構造單元及第五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在0至20質量%為較佳。 又,各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可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分別以NMR法解析,根據各丙烯酸系樹脂的組合量而算出。又,可藉由NMR法解析而求得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配製)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較佳是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互相溶解的樹脂組成物。 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混合(混摻)的方法而言,例如,有以一般性的熔融揉捏而進行混合的方法。揉捏溫度會因兩樹脂的混合比率及共聚物的共聚合組成而有不同,但在200至280℃下進行,以200至270℃為佳,更佳是200至260℃下進行。能在越低溫下熔融揉捏,越可抑制熱時分解及著色的程度。 又有,將前述的聚合反應時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的聚合液,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聚合液,液相混合後,做去揮發製程處理或添加不良溶劑而做析出處理而得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方法,用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可同時溶解的溶劑(例如,丙酮,甲乙酯酮,四氫呋喃等)溶解後,將所得的溶解液做去揮發製程處理或由添加不良溶劑而做析出處理而得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方法等。 本實施形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中,在不顯著損傷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可以含有各種添加劑。添加劑的種類若為組合樹脂或橡膠狀聚合體一般所使用的添加劑則無特別的限制。 做為添加劑而言,例如可舉:無機填充劑;氧化鐵等的顏料、硬脂酸、山崳酸、硬脂酸鋅、硬脂酸鈣、硬脂酸鎂、乙烯雙硬脂醯胺等的潤滑劑/離型劑;石蠟系加工油、萘系加工油、芳族系加工油、石臘、有機聚矽氧烷、礦質油等的軟化劑/可塑劑;受阻酚系氧化防止劑、磷系熱安定劑等的氧化防止劑、受阻胺系光安定劑、苯並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難燃劑、帶電防止劑;有機繊維、玻璃繊維、碳繊維、金屬細絲(whisker)等的補強劑;著色劑;其他添加劑;或該等混合物等。添加劑的含有比率係以0至5質量%為佳,較佳是0至2質量%,更佳是0至1質量%。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在不損傷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例如,可以含有聚乙烯,聚丙烯等的聚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睛共聚物,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重合體等的苯乙烯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聚醯胺;聚苯硫醚樹脂;聚醚醚酮樹脂;聚酯系樹脂;聚碸(polysulfone,PSF);聚苯醚(Poly Phenylene Oxide,PPE);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乙縮醛;環狀烯烴系樹脂;冰片系樹脂;三乙醯基纖維素等的纖維素樹脂等的熱塑性樹脂,及酚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矽氧樹脂;環氧樹脂等的熱硬化性樹脂等的至少1種以上。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光學特性) (i)光彈性係數c的絕對值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光彈性係數C的絕對值在3.0×10-12Pa-1以下為佳,2.0×10-12Pa-1以下較佳,1.0×10-12Pa-1以下為更佳。 關於光學彈性係數有種種的文獻(例如參照,化學總說,No.39,1998(學會出版中心發行)),下述式(i-a)及(i-b)所定義的係數。可知光彈性係數值越接近零,由外力引起的雙折射變化越小。 CR=|△n |/σR………(i-1) |△n |=nx-ny………(i-2) 式中,CR表示光彈性係數,σR表示延伸應力,|△n |表示雙折射的絕對值,nx表示延伸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面內與延伸方向成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光彈性係數與既有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環狀烯烴樹脂等)比較係充分小。因此,不會產生起因於外力的(光彈性)雙折射,所以不容易受雙折射的變化。又,不容易產生起因於成形時的殘留應力的(光彈性)雙折射所以在成形體內的雙折射分佈也小。 (ii)雙折射△n與延伸倍率S的關係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做為一軸延伸膜而做特性評價時,在雙折射△n(S)與延伸倍率(S)的最小平方法近似直線關係式(ii-a)中,斜率K的值滿足下述式(ii-b)為佳。 △n(S)=K×S+C………(ii-a) | K |≦0.30×10-5………(ii-b) 式中,△n(S)表示雙折射,s表示延伸倍率。又,這裡的雙折射△n(S)是將做為膜而測定的值(由上述式(i-2)所求的值)換算成100μm厚度所得的值。式(ii-a)中的C是為常數,表示無延伸時的雙折射。 斜率K的絕對值(| K |)係0.15×10-5以下較佳,0.10×10-5以下更佳。 這裡,K的值係以DSC測定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玻璃轉移溫度(Tg),而在(Tg+20)℃的延伸溫度下,以500 mm/min的延伸速度做一軸延伸時的值。 一般而言,延伸速度慢時雙折射的增加量會變小。又,K的值係例如將延伸倍率(S)定為100%、200%、300%而分別測定延伸所得的一軸延伸膜所呈現的雙折射(△n(S))的值,該等值可對延伸倍率做圖而以最小平方法近似而算出。又,延伸倍率(S)係設延伸前的固定器間距離為L0,延伸後的固定器間距離設為L1時,以下的式表示的值。 在膜狀或片狀的成形體時,有以提高機械性的強度之目的而做延伸加工的情況。在前述的關係式中,斜率K的值係表示相對於延伸倍率(S)之雙折射的變化的大小,意指K越大時雙折射對延伸的變化量越大,K越小時則雙折射對延伸的變化量越小。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斜率的值比既有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環狀烯烴樹脂等)係充分小。因此與既有樹脂在延伸加工時雙折射會對延伸配向增大相比,具有延伸加工時雙折射也不容易增大的特徴。 (iii)面內方向的相位差Re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在做成膜狀或片狀的成形體而做特性評價時,面內方向的相位差Re的絕對值係30nm以下為佳。惟,這裡的相位差Re係將膜(或片)測定的值換算為100μm厚度而得的值。 相位差Re的絕對值係在20nm以下為佳,15nm以下更佳,11nm以下特別佳。 一般而言,相位差Re的絕對值係表示雙折射大小的指標。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相對既有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環狀烯烴樹脂等)的雙折射係充分小,很合適於做為光學材料要求低雙折射或零折射的用途。 另一方面,面內方向的相位差Re的絕對值超過30nm時,表示雙折射異向性高,而不能使用於做為光學材料在要求低雙折射或零折射的用途。又為了提高光學材料(例如,膜、片等)的機械強度等而做延伸加工的情況時,延伸加工後的面內方向的相位差的絕對值超過30nm時,對光學材料而言不能說是得到了低雙折射或零雙折射的材料。 (iv)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做為膜狀或片狀的成形體而做特性評價時,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絕對值在30nm以下為佳。但,這裡的相位差Rth是做為膜(或片)測定的值換算成100μm厚度的值。 相位差Rth的絕對值是20nm以下較佳,15nm以下更佳,11nm以下特別佳。 此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係做為光學材料,特別是做為光學膜時,與將該光學膜裝進去的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有相關的指標。具體而言,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絕對值越小,視野角特性越良好,隨觀看的角度引起的顯示色彩的色調變化、對比的降低小。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與既有的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基纖維素樹脂、環狀烯烴樹脂等)比較,做成光學膜時,有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絕對值非常小的特徵。 (v)玻璃轉移溫度Tg 由使用環境下的尺寸安定性的觀點上,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成形體係具有高的耐熱性為佳。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玻璃轉移溫度Tg係在120℃以上為佳,130℃以上較佳,在135℃以上更佳。 (vi)全光線透過率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做為膜狀或片狀的成形體而特性評價時,全光線透過率在85%以上為佳,88%以上較佳,90%以上更佳。惟,這裡的全光線透過率係換算成100μm厚度的值。 (vii)折射率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折射率dblend係1.48至1.53的範圍為佳。特別係將所得的成形體做為光學膜而使用時,其折射率dblend在1.48至1.51的範圍較佳。如折射率dblend在此範圍內時,可合適使用做為液晶電視用的偏光板材料。又,以往的偏光板材料的折射率係例如,聚乙烯醇樹脂的折射率為1.49至1.53,三乙醯基纖維素樹脂的折射率為1.49,環狀聚烯烴樹脂的折射率為1.53。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具有光彈性係數C係十分小(可用零近似),及形成光學膜時,不論有無延伸加工,做為光學膜的面內方向的相位差Re及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絕對值都小(可用零近似)的特徴,可實現以往公知的樹脂不能達成的光學上完全的等方性。再者,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也可同時達成高的耐熱性。 因此,將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而成的光學膜係主要是合適於不要雙折射的用途,例如偏光板保護膜等。又,可合適使用於相位差膜、相位差板、透明塑膠基板、透鏡等的用途。 又,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可合適使用做為光學材料,例如,用於光學膜、顯示器基板、透鏡、採光透鏡、觸控平板及太陽能電池的透明塑膠基板等的成形體。另外也可用於光通信系統、光交換系統、光計測系統等的領域中、導波路、透鏡、透鏡陣列、光纖維、光纖維的被覆材料、LED的透鏡、透鏡蓋等。 [由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成形體] 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例如,可成形為片狀、膜狀、繩狀、管狀等的壓出成形體、圓盤狀、立方體狀、板狀等的射出成形體、及加壓成形體等。該等成形體係具有與上述的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特性相應的特徴。 上述成形體中,膜狀或片狀的成形體的厚度係以1至10000μm為佳,1至5000μm較佳,1至3000μm更佳。 將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成為成形體的手法而言,例如要成形加工成為膜狀或片狀的成形體時,可使用壓出成形,溶液鑄塑成形等的方法。 具體而言,例如在壓出成形時,使用裝配T模,圓形模等的壓出機,將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熔融,可成形為片狀或膜狀。此時,也可將各種添加劑及本實施形態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以外的熱塑性樹脂,與本實施形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一起熔融柔捏,而得成形體。 在溶液鑄塑成形時,例如,可將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溶解於氯仿、二氯甲烷等的溶劑成為聚合物溶液後,鑄塑,乾燥固化而成形為片狀或膜狀。 片狀或膜狀的成形體的延伸係可與壓出成形,鑄塑成形連續實施,例如,將未延伸的膜或片,向機械的流向做直的縱向一軸延伸,或與機械的流向垂直的方向做横向一軸延伸,或以滾壓延伸與拉幅延伸的逐次2軸延伸法,以拉幅延伸的同時2軸延伸法,以管狀延伸的2軸延伸法等而可成為2軸延伸膜。 藉由延伸,可提高成形體的強度。延伸倍率係至少在一方向為0.1%以上300%以下,以0.2%以上290%以下為佳,較佳是0.3%以上280%以下。在此範圍延伸,可得到強度、透明性、雙折射等的光學特性更優異的成形體。 對延伸後的成形體,為使其機械特性及光學特性安定化為目的也可實施退火(annealing)處理。退火處理的條件係以往的公知的對片或膜所實施的退火處理的條件同樣適宜選擇即可,並無特別限定。 對本實施形態的成形體,例如片狀或膜狀的成形體,也可以加施反射防止處理、透明導電處理、電磁波遮蔽處理、氣體障礙處理等的表面功能化處理。 又,射出成形體係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可於射出成形溫度200至260℃、模具溫度50至100℃、射出壓力5至20 MPa、維持壓力1至10 Mpa之範圍內得到射出成形體。 本實施形態的成形體係例如,可合適使用於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背投電視等的顯示器所用的偏光板保護膜、1/4波長板、1/2波長板等的相位差板、視野角控制膜等的液晶光學補償膜、顯示器前面板、顯示器基板、透鏡等、以及、用於太陽能電池的透明基板、觸控板等透明導電性基板等。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成形體也可使用於光通信系統、光交換系統、光計測系統的領域中、導波路、透鏡、透鏡陣列、光纖維、光纖維的被覆材料、LED的透鏡、透鏡蓋等。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合適的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 [實施例] 以下,以實施例將本發明更具體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例。首先,以下說明各測定值的測定方法。 (a)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指的解析 (a-1)構造單元的解析 由1H-NMR測定及13C-NMR測定,檢定第一構造單元、第二構造單元、第三構造單元、第四構造單元及第五構造單元,算出其存在量。1H-NMR測定及13C-NMR測定的測定條件如下: 測定機器:Bruker股份有限公司製DPX-400測定溶劑:CDCl3,或者,d6-DMSO測定溫度:40℃ (a-2)玻璃轉移溫度Tg的測定 玻璃轉移溫度(Tg)係使用微分掃描熱卡計(Perkin-Elmer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Diamond DSC),在氮氣氛圍下,以α-氧化鋁做為參考物質,依照JIS-K-7121標準,將約10mg試料自常溫以昇溫速度10℃/min昇溫至200℃而得的DSC曲線中,以中點法算出。 (a-3)分子量的測定 重量平均分子量及數量平均分子量係由凝膠浸透層析儀(東曹公司-(股)製HLC-8220),溶劑是四氫呋喃,設定溫度40℃,由市販標準PMMA換算而得。 (a-4)折射率的測定 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的折射率dA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折射率dB係用折射率測定裝置(Metricon公司製MODEL 2010 PRISM COUPLER),將以後述的方法取得的加壓膜在室溫環境下,以測定波長633nm測定其折射率。 (b)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評價 (b-1)耐候性 耐候性係用Eye super UV tester(岩崎電氣(股)製SUV-W151;金屬鹵化物燈)在溫度63℃,濕度60%的環境下曝露約150時間後,用分光色彩計(日本電色工業(股)製SD-5000)測定黃色指數而評價。 (b-2)熔融質量流速(g/10min)的測定 依照JIS規格K 721測定。具體而言,將在120℃下預先乾燥2小時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用東洋精機製熔融指數儀(melt indexer),測定在溫度230℃,5kg荷重,10分鐘(孔徑 2.095mm×L8mm)下吐出的繩狀的樹脂的重量而決定。 (b-3)光學特性評價 由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以下述的方法製作加壓膜及延伸膜,將延伸膜的光學特性以下述的方法評價。 [加壓膜的製作] 用真空壓縮成型機((股)神藤金屬工業所製SFV-30型),在大氣壓下於260℃預熱25分鐘後,在真空下(約10kPa)於260℃以約10MPa下壓縮5分鐘,成型加壓膜。 [延伸膜的製作] 將上述加壓膜,用Instron公司製5t拉伸試驗機在延伸溫度(Tg+20)℃,延伸速度(500mm/分)做一軸自由延伸,成形延伸膜。又,對延伸膜而言,製作延伸倍率分別為100%、200%、及300%的延伸膜,供下述的特性評價。 (b-3-1)雙折射的測定 用大塚電子製RETS-100,以回轉檢光子法進行測定。雙折射的值係在波長550nm光的值。雙折射(△n)係由以下的式計算。將所得的值換算為膜厚度100μm的值,做為測定值。又,雙折射(△n)的絕對值(|△n |)係以下述式算出。 △n=nx-ny |△n |=| nx-ny | (式中,△n表示雙折射,nx表示延伸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在面內與延伸方向成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 (b-3-2)面內方向的相位差Re的測定 用大塚電子(股)製RETS-100,以回轉檢光子法在波長400至800nrm的範圍進行測定。將所得值換算為膜厚度100μm而做為測定值。雙折射的絕對值(|△n |)與相位差(Re)係具有以下的關係。又,雙折射的絕對值(|△n |)是以下所示的值。 Re=|△n |×d (式中,|△n |是雙折射的絕對值,Re是相位差,d是表示試樣厚度。) |△n |=| nx-ny | (式中,nx表示延伸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面內與延伸方向成垂直的折射率。) (b-3-3)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測定 用王子計測機器(股份有限公司)製相位差測定裝置(KOBRA-21ADH),測定波長589nm下的相位差,將所得的值換算為膜的厚度100μm的值做為測定值。雙折射的絕對值(|△n |)與相位差(Rth)之間具有以下的關係。又,雙折射的絕對值|△n |是在以下所示的值。 Rth=|△n |×d (式中,|△n |表示雙折射的絕對值,Rth表示相位差,d表示試樣的厚度。) |△n |=|(nx+ny)/2-nz | (式中,nx表示延伸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在面內與延伸方向成垂直的折射率,nz表示在面外與延伸方向成垂直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 又,較佳為,在3維方向為完全等方性的膜時,面內相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均為零。 (b-3-4)光彈性係數的測定 使用在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1999,39,2349-2357詳細說明的雙折射測定裝置。在雷射光的路徑上配置膜的拉伸裝置(井元製作所製),在23℃加延伸應力下測定雙折射。延伸時的應變速度是50%/分(固定器間:50mm,固定器移動速度,5mm/min),試驗片寬是6mm的條件下進行測定。由雙折射的絕對值|△n |與延伸應力關係,以最小平方近似法求其直線的斜率而計算光彈性係數值(CR)。在計算時使用延伸應力在2.5MPa≦σR≦10 MPa之間的數據。 CR=|△n |/σR |△n |=| nx-ny | (式中,CR表示光彈性係數,σR表示延伸應力,|△n |表示雙折射的絕對值,nx表示延伸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在面內與延伸方向成垂直的折射率。) (b-3-5)折射率的測定 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折射率dblend係用折射率測定裝置(Metricon公司製MODEL 2010 PRISM COUPLER),將以前述的方法取得的加壓膜在室溫環境下,在測定波長633nm下測定其折射率。 (b-4)玻璃轉移溫度Tg的測定 玻璃轉移溫(Tg)係以微分掃描熱卡計(Pwekin Elmer Japan(股)製Diamond DSC),在氮氣環境下,以α-氧化鋁做為參考物質,依照JIS-K-7121基準,將約10mg試料自常溫以昇溫速度10℃/min昇溫至200℃所得的DSC曲線,以中點法算出。 (合成例1: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1)的合成) 使用裝有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却管、氮氣導入噴嘴、原料溶液導入噴嘴、及起始劑溶液導入噴嘴的玻璃製反應器(容量1.0公升)。聚合反應器的壓力係微加壓,反應溫度是以油浴控制在100℃。 將甲基丙烯酸甲酯190g、N-苯基馬來醯亞胺10g、甲基異丁基酮200g混合後,以氮氣置換而配製原料溶液。將perhexa C(日油(股)製;濃度75質量%)0.32g溶解於甲基異丁基酮1.00g後,以氮氣置換而配製起始劑溶液。 將原料溶液經由原料溶液導入噴嘴以加壓輸送於玻璃反應器內。又將起始劑溶液以注射器經由起始劑溶液導入噴嘴導入開始聚合反應。反應開始3小時後做為反應終點,回收聚合物溶液。將所得的聚合物溶液,與不良溶劑的甲醇同時供給至均質機,乳化分散抽出。回收分離沉降的聚合物,在真空中,130℃乾燥2小時,得到目的之丙烯酸系樹脂(A-1)。 將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1),以上述的方法解析構造單元,測定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結果如下。又,以下,視情況如合而將甲基丙烯酸甲來源的構造單元表示為「MMA」,N-苯基馬來醯亞胺來源的構造單元表示為「N-PheMI」。 構造單元:MMA/N-PheMI=97/3(質量%)分子量:Mw=20.4×104,Mw/Mn=1.71 Tg=124℃ (合成例2: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2)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60g、N-苯基馬來醯亞胺4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2)。對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2),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PheMI=81/19(質量%)分子量:Mw=19.4×104,Mw/Mn=1.81 Tg=141℃ (合成例3: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3)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35g、N-苯基馬來醯亞胺65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3)。對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3),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PheMI=65/35(質量%)分子量:Mw=17.6×104,Mw/Mn=2.08 Tg=156℃ (合成例4: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4)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00g、N-苯基馬來醯亞胺10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4)。對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4),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PheMI=50/50(質量%)分子量:Mw=15.4×104,Mw/Mn=2.19 Tg=176℃ (合成例5: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5)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35g、N-苯基馬來醯亞胺65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5)。對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5),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PheMI=65/35(質量%)分子量:Mw=18.3×104,Mw/Mn=2.29 Tg=140℃ (合成例6: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6)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28g、N-苯基馬來醯亞胺32g,復在原料溶液中共存苯乙烯(St)4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6)。對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A-6),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PheMI/St=64/16/20(質量%)分子量:Mw=17.2×104,Mw/Mn=2.23 Tg=131℃ (合成例7: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1)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80g、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2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1)。對所得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1),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又,以下,視情況而將來自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的構造單元表示為「N-CyMI」。 構造單元:MMA/N-CyMI=91/9(質量%)分子量:Mw=21.0×104,Mw/Mn=1.75 Tg=129℃ (合成例8: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2)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60g、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4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2)。對所得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2),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CyMI=78/22(質量%)分子量:Mw=21.0×104,Mw/Mn=1.73 Tg=135℃ (合成例9: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3)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35g、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35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3)。對所得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3),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CyMI=65/35(質量%)分子量:Mw=19.4×104,Mw/Mn=1.93 Tg=148℃ (合成例10: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4)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00g、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10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4)。對所得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4),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CyMI=52/48(質量%)分子量:Mw=19.1×104,Mw/Mn=2.06 Tg=163℃ (合成例11: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5)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60g、N-乙基馬來醯亞胺4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5)。對所得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5),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又,以下,視情況而將來自N-乙基馬來醯亞胺的構造單元表示為「N-EtMI」。 構造單元:MMA/N-EtMI=80/20(質量%)分子量:Mw=19.5×104,Mw/Mn=2.01 Tg=134℃ (合成例12: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6)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35g、N-異丙基馬來醯亞胺65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6)。對所得的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6),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又,在下面,視情況而將N-異丙基醯亞胺來源的構造單元表示為「N-iPrMI」。 構造單元:MMA/N-iPrMI=65/35(質量%)分子量:Mw=20.5×104,Mw/Mn=2.36 Tg=132℃ (合成例13: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7)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的使用量變更為甲基丙烯酸甲酯144g、N-環己基醯亞胺16g及苯乙烯4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B-7)。對所得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B-7),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N-CyMI/St=72/8/20(質量%)分子量:Mw=19.2×104,Mw/Mn=2.03 Tg=123℃ (參考合成例1: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丙烯酸系樹脂(C-1)的合成) 除原料單體設為甲基丙烯酸甲酯960g、甲基異丁基酮的使用量設為240g以外,與合成例1做同樣的操作,得到丙烯酸系樹脂(C-1)。對所得的丙烯酸系樹脂(C-1),以上述的方法做構造單元的解析、玻璃轉移溫度的測定及分子量的測定。結果如下。 構造單元:MMA=100(質量%)分子量:Mw=10×104,Mw/Mn=1.89 Tg=121℃ 以上所得的丙烯酸系樹脂的組成(構造單元的比率)及耐熱性係示於表1。又,將各丙烯酸系樹脂遵照上述的方法加壓膜成型,再將該加壓膜遵照上述的方法成型為100%延伸膜,評價其光學特性。評價結果係示於表1。又,表中,耐候性係以丙烯酸系樹脂(C-1)的耐侯性(黃色指數)做為為基準計,黃色指數比此值大時評價為「B」,小時評價為「A」。較佳為黃色指數越小,黃色感越少。 如在表1所示,合成例1至13所得的丙烯酸系樹脂單獨成為成形體時,由光彈性係數C的絕對值3.0×10-12Pa-1大,面內相位差Re的絕對值比30nm大等,可知低雙折射性不足。 (實施例1至15) 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分別以四氫呋喃(THF)溶解後,以表2及表3的混合比率攪拌混合。所得的THF混合溶液中滴入不良溶劑的甲醇至甲醇/THF比成為3至10的範圍,得到目的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所得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組成(構造單元的比率)及耐熱性係示於表2。再將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以上述的方法成型為加壓膜。然後由該加壓膜以上述的方法成型為100%延伸膜,評價其光學特性。將評價結果示於表2。又,第1圖係在實施例3所得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1H-NMR光譜圖。 (比較例1) 將丙烯酸系樹脂(C-1)以上述的方法成型為加壓膜。然後,由該加壓膜以上述的方法成型100%延伸膜,評價其光學特性。將特性評價結果示於表2及表3。 又,在表2中,「<10」表示未達10,「>85」表示大過85。又,表2中,關於低雙折射性,光彈性係數C的絕對值在3.0×10-12Pa-1以下,且面內相位差Re的絕對值在11nm以下時評價為「A」,光彈性係數C的絕對值在3.0×10-12Pa-1以下,且面內相位差Re的絕對值在30nm以下時評價為「B」,光彈性係數C的絕對值超過3.0×10-12Pa-1,或者,面內相位差Re的絕對值超過30nm時評價為「C」。又,關於相溶性,折射率差未達0.01時評價為「AA」,未達0.02時評價為「A」,未達0.03時評價為「B」,未達0.04時評價為「C」。 如在表2及表3所示,由實施例1至15,可確認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相溶性優異,透明性也良好。特別係折射率差越小相溶性越優異,透明性越高,再者成形體的外觀也優異。又,可確認由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可塑樹脂組成物所得的光學膜係光學特性的相位差及光彈性係數的絕對值極小。特別是,可知實施例2至9、14及15的光學膜之光學特性呈現所謂零-零雙折射。另一方面,比較例的丙烯酸系樹脂(C-1)所成的光學膜,就光彈性係数的絕對值大,且,相位差的絕對值大之點而言,光學特性差。又,實施例1至15所得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之耐熱性也高,耐候性、低吸水性也良好。 又,經組合的第一丙烯系樹脂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個別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及玻璃轉移溫度,對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對成形加工性的影響,是由在230℃,5kg荷重下的熔融流速與熔融流動評價所得的成型品可否發現條紋的結果,係以「AA」、「A」、「B」、「C」評價之。評價結果係示於表4。又,熔融流速未達1.0g/10min,成型品外觀沒有出現條紋的成型品評價為「AA」,熔融流速未達0.75g/10min,成型品外觀沒有條紋出現的成型品評價為「A」,熔融流速未達0.5g/10min,成型品外觀出現少許條紋的成型品評價為「B」,成型品外觀有條紋出現的成型品評價為「C」。 由實施例6與實施例1、5、7及9的比較,第一丙烯酸系樹脂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之差在10000以上時,可知熔融流速大,成形加工性會良好到成型品外觀幾乎看不到條紋的產生的程度。又,由實施例11及12,可知玻璃轉移溫度高的丙烯酸系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大時,及重量平均分子量幾乎無差時,成形加工是可能的,但其加工性比其他的實例相比之下較低。 (實施例16) 由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所得的加壓膜,以上述的方法成型100%、200%及300%延伸膜,評價其光學特性。評價結果係示於表5。 (比較例2) 由與比較例1同樣的方法所得的加壓膜,以上述的方法成型100%、200%及300%延伸膜,評價其光學特性。評價結果係示於表5。 如表5所示,由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光學膜的光學特性係確認不容易受延伸引起的配向的影響。此事實表示即使為了提高光學膜強度而做延伸加工也不會有雙折射變化。 (實施例17、比較例3) 使用與實施例3做同樣的操作所得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以射出成形機(FANAC公司製,AUTO SHOT 15A),成形3段板。第2圖(a)是表示在實施例17製作的3段板的模式圖。3段板10具有1mm厚度的第一板部1,2mm厚度的第二板部2及3mm厚度的第三板部3。 3段板的成形條件係設定如下。圓筒溫度是自送料斗(hopper)起設定為230℃、240℃、240℃、240℃。金屬模溫度設定為80℃,射出時間10秒,冷卻時間為30秒。熔融樹脂係在樹脂充填於金屬模的射出壓力上再加恰好高5Mpa的壓力充填。 對所得3段板實施有關於光學特性的評價,確認板內的相位差(Re)在全領域未滿15nm。又,將上述3段板的試驗片放在兩張直交的偏光板間,以有無觀測到透過光(漏光的有無)的偏光試驗確認而加以評價。 繼而,做為比較例3,評價將在比較例1所得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與上述實施例17同樣的方法射出成形而得的3段板。 第2圖(b)及(c)係比較實施例17及比較例3的偏光試驗的結果圖。一般而言,在射出成形時,閘門附近有在成形時不容易避免由高分子鏈的流動產生的應力應變,其結果,容易產生起因於(光彈性)雙折射的漏光。但係如第2圖(b)所示,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所成的3段板則可確認不會觀測到這種漏光。即,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係對要求低雙折射性,及光學的均一性的透鏡、採光透鏡、透鏡陣列等的射出成形體為合適的材料。 以上,由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光學膜係可確認有優異的耐熱性與既有的樹脂不能達成的高光學的等方性(極小的雙折射值,極小的光彈性係數)。又,可確認成形膜時及為了增大膜強度而加施任意的延伸加工時的雙折射的變化量為極小。 此特徴係在成形時及延伸加工時,不會產生起因於熔融成形時的流動高分子鏈的配向的(排向)雙折射、及不產生成形時的残留應力及外力引起的(光彈性)雙折射之點而在產業應用上極為有利。該等特性係適合於偏光板保護膜用途等。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由於透明性優異,且耐熱性、耐侯性良好此外其雙折射性受高度控制、所以做為光學材料、例如、用於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背投電視等的顯示器的偏光板保護膜、晶光學補償膜、顯示器前面板、顯示器基板、透鏡等、及、用於太陽能電池的透明基板、觸控平板等的透明導電性基板等,很合適。 此外,本發明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在光通信系統、光交換系統、光計測系統的領域中,也可用於導波路、透鏡、透鏡陣列、光纖維、光纖維的覆蓋材料、LED的透鏡透鏡覆蓋等。 1‧‧‧第一板部 2‧‧‧第二板部 3‧‧‧第三板部 10‧‧‧3段板 第1圖表示實施例3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1H-NMR譜。 第2圖(a)至(c)表示3段板及正交偏光鏡試驗結果。 1‧‧‧第一板部 2‧‧‧第二板部 3‧‧‧第三板部 10‧‧‧3段板
权利要求:
Claims (22) [1] 一種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第一構造單元及下述式(2)表示的第二構造單元,以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第一構造單元及下述式(3)表示的第三構造單元,以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前述第一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0至95質量%,前述第二構造單元及前述第三構造單元的總含有量係5至50質量%; [式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碳數5至12之環烷基、碳數7至14之芳基烷基、碳數6至14之芳基,或者,具有至少1種選自下列A群組之取代基的碳數6至14之芳基,A群組: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及碳數1至12之烷基]; [式中,R2表示碳數7至14的芳基烷基、碳數6至14的芳基,或者,具有至少1種選自下列B群組之取代基的碳數6至14之芳基,R3及R4係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或碳數6至14之芳基,B群組:鹵原子、羥基、硝基、碳數1至12之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烷基及碳數7至14之芳基烷基]; [式中,R5表示氫原子、碳數3至12的環烷基、碳數1至12之烷基,或者,具有至少1種選自下列C群組之取代基的碳數1至12之烷基,R6及R7係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烷基或碳數6至14的芳基,C群組:鹵原子、羥基、硝基及碳數1至12之烷氧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以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及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的總量為基準計,前述第二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0.1至49.9質量%,前述第三構造單元的含有量係0.1至49.9質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以其總量為基準計,係具有50至95質量%的前述第一構造單元及5至50質量%的前述第二構造單元。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以其總量為基準計,係具有50至95質量%的前述第一構造單元及5至50質量%的前述第三構造單元。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R1係甲基或苄基;前述R2係苯基或具有至少1種選自B群組之取代基的苯基,前述R5係環己基,該B群之定義係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以GPC測定法測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係3000至100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Mw對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比Mw/Mn係1至1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前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以GPC測定法測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係3000至100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Mw對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比Mw/Mn係1至10。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光彈性係數的絕對值係3.0×10-12Pa-1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當其成形為一軸延伸膜時,以該一軸延伸膜膜厚100μm換算的雙折射為△n,延伸倍率為S時,在下述的最小平方法近似直線關係式(a)的斜率K滿足下述式(b):△n=K×S+C………(a) | K |=≦0.30×10-5………(b)[式中,C係常數,表示無延伸時的雙折射]。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膜成形時的面內方向的相位差Re的絶對值以100μm厚度換算,係在30nm以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膜成形時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絶對值以100μm厚度換算,係在30nm以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玻璃轉移溫度Tg在120℃以上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膜成形時的全光線透過率以100μm厚度換算,係在85%以上。 [14] 一種成形體,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15] 一種膜狀或片狀成形體,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16] 一種膜狀或片狀成形體,係將經壓出成形而成形的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樹脂片,至少向一軸方向延伸而成者。 [17] 一種膜狀或片狀成形體,係將以溶液鑄塑成形而成形的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樹脂片,至少向一軸方向延伸而成者。 [18] 一種偏光板保護膜,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19] 一種相位差膜,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20] 一種相位差板,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21] 一種透明塑膠基板,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22] 一種透鏡,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成形體。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68456B|2015-01-11|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及其成形體 TWI440646B|2014-06-11|丙烯酸系熱可塑性樹脂及其成形體 TWI394761B|2013-05-01|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及其成形體 JP5142938B2|2013-02-13|光学フィルム JP6006026B2|2016-10-12|アクリル系熱可塑性樹脂、及びその成形体 TWI383999B|2013-02-01|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及光學材料用成形體 JP2014181256A|2014-09-29|樹脂組成物 JP6148802B1|2017-06-14|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08225462A|2008-09-25|積層光学フィルム JP6151423B1|2017-06-21|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部品 JP5919611B2|2016-05-18|低い光弾性係数を有する位相差板 JP2018035225A|2018-03-08|メタクリル系樹脂 JP2016169283A|2016-09-23|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20140128547A1|2014-05-08| EP2727961B8|2016-10-19| US10030134B2|2018-07-24| CN103619946A|2014-03-05| EP2727961B1|2016-08-24| US20180312682A1|2018-11-01| JPWO2013005634A1|2015-02-23| JP5190564B2|2013-04-24| EP2727961A4|2014-12-31| US20170037236A1|2017-02-09| EP2727961A1|2014-05-07| CN103619946B|2016-08-17| KR101536505B1|2015-07-13| KR20140013081A|2014-02-04| WO2013005634A1|2013-01-10| IN2013MN02445A|2015-06-12| TWI468456B|2015-01-1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621518B|2016-07-20|2018-04-21|穎台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雙軸同步延伸方式製造相位差膜的方法及其相位差膜| TWI704178B|2013-10-31|2020-09-11|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及使用了該組成物的(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膜|JPS5840970B2|1979-01-29|1983-09-09|Asahi Dow Ltd|| JPS631964B2|1981-03-19|1988-01-14|Asahi Chemical Ind|| JPS6195011A|1984-10-17|1986-05-13|Toray Ind Inc|Optical disk substrate| JPH0582405B2|1984-12-14|1993-11-18|Mitsubishi Rayon Co|| JPS61252211A|1985-05-01|1986-11-10|Asahi Chem Ind Co Ltd|Production of heat-resistant acrylic resin of good optical purity| JPH0240260B2|1985-07-08|1990-09-11|Mitsubishi Rayon Co|| JPS62270648A|1986-05-19|1987-11-25|Mitsubishi Rayon Co Ltd|Heat-resistant methacrylate resin composition| US4810055A|1986-10-02|1989-03-07|Toray Industries, Inc.|Heat resisting plastic optical fiber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JPS6479248A|1987-09-22|1989-03-24|Denki Kagaku Kogyo Kk|Transparent heat-resistant resin composition| US5155190A|1988-09-06|1992-10-13|Hitachi Chemical Company|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N-substituted maleimide optical resin| US5073615A|1989-03-13|1991-12-17|Continental Polymers, Inc.|High temperature heat resistant acrylics| JPH0737552B2|1992-04-03|1995-04-26|株式会社日本触媒|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6242301A|1993-02-16|1994-09-02|Kuraray Co Ltd|光学素子| JP3701374B2|1996-03-25|2005-09-28|株式会社日本触媒|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4424636B2|2000-04-11|2010-03-03|株式会社日本触媒|透明耐熱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2187993A|2000-12-21|2002-07-05|Hitachi Chem Co Ltd|非複屈折性光学用樹脂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学用素子| CN101180359A|2005-05-30|2008-05-14|株式会社钟化|树脂组合物| WO2009031544A1|2007-09-04|2009-03-12|Denk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熱可塑性共重合樹脂及びその光学成形体| JP4717947B2|2007-12-27|2011-07-06|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アクリル系熱可塑性樹脂、及び光学材料用成形体| KR20090076753A|2008-01-08|2009-07-13|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투명한 수지 조성물| KR101091534B1|2008-04-30|2011-12-13|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정보전자 장치| JP5283701B2|2008-07-31|2013-09-04|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アクリル系熱可塑性樹脂、及びその成形体| CN102272640B|2009-01-06|2013-09-11|Lg化学株式会社|光学膜和包括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器| US8536275B2|2010-06-30|2013-09-17|Lg Chem, Ltd.|Acryl-based copolymers and optical film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619946B|2011-07-01|2016-08-17|旭化成株式会社|丙烯酸系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体|CN103619946B|2011-07-01|2016-08-17|旭化成株式会社|丙烯酸系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体| WO2015098676A1|2013-12-27|2015-07-02|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ドープ組成物、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2272146B1|2014-01-29|2021-07-01|쇼와덴코머티리얼즈가부시끼가이샤|수지 조성물, 수지 조성물을 사용한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고체 촬상 소자| JP6339881B2|2014-07-08|2018-06-06|株式会社日本触媒|樹脂組成物、該樹脂組成物を含むフィルム、並びに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628222B|2015-11-20|2018-07-01|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薄膜、製造方法| WO2017169931A1|2016-03-29|2017-10-05|旭化成株式会社|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JP6247372B2|2016-03-31|2017-12-13|旭化成株式会社|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JP6366639B2|2016-05-31|2018-08-01|住友化学株式会社|透明粘着剤付き樹脂積層体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JP6247373B1|2016-06-22|2017-12-13|旭化成株式会社|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光学部品| KR101889078B1|2016-06-22|2018-08-16|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광학용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CN107540779B|2016-06-29|2021-04-13|旭化成株式会社|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颗粒、以及成型体| KR102053193B1|2016-06-29|2019-12-06|아사히 가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메타크릴계 수지 조성물, 이 메타크릴계 수지 조성물의 제조 방법, 펠릿 및 성형체| JP2018156081A|2017-03-17|2018-10-04|旭化成株式会社|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用部材| WO2019107937A1|2017-11-28|2019-06-06|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색변환 필름을 포함하는 조명 모듈| WO2019167471A1|2018-02-27|2019-09-06|株式会社カネカ|溶液流延法によるフィルム製造用樹脂組成物及びドープ| JP2020019832A|2018-07-30|2020-02-06|住友化学株式会社|重合体組成物| WO2021182384A1|2020-03-11|2021-09-16|日東電工株式会社|前面板、光学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2300325B|2020-11-09|2021-09-07|聚纶材料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光学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47330||2011-07-01||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